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Code Review的真正价值在于在代码进入生产前,用经验和判断力筛选出真正重要的问题

Code Review的真正价值在于在代码进入生产前,用经验和判断力筛选出真正重要的问题

代码审查的残酷真相:为什么高级开发者从不纠结命名和格式?看完这篇,你会发现自己过去的Code Review可能都是在浪费时间。

开篇:一个扎心的场景

你花了两天时间精心实现一个功能,提交PR后满怀期待等待Review。结果收到20条评论:

  • "这个变量名建议改成userData"
  • "这里用三元运算符更简洁"
  • "建议把这段提取成独立函数"

你逐条修改,再次提交。然后代码上线了,生产环境炸了——因为并发场景下的race condition没人发现。

这就是大部分团队Code Review的现状:把时间花在不重要的细节上,真正致命的问题却视而不见。

作为一个在前端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,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。今天我想聊聊,真正的高级开发者是怎么做Code Review的——以及为什么他们的方式和你想的完全不同。

第一个颠覆认知:先问"该不该存在",别管"写得好不好"

大部分人的审查顺序是错的

打开一个PR,99%的人第一反应是看代码实现:

  • 变量命名规范吗?
  • 函数拆分合理吗?
  • 有没有遵循最佳实践?

但高级开发者的第一个问题是:这段代码应该存在吗?

我见过一个经典案例。某同学提交了一个完美的虚拟滚动实现,处理了边界情况,写了完整测试,代码优雅得让人想点赞:

// PR标题: 为表格添加虚拟滚动优化性能
function VirtualizedTable({ data, rowHeight = 50 }{
const [scrollTop, setScrollTop] = useState(0);
const containerHeight = 600;

// 计算可见区域
const visibleStart = Math.floor(scrollTop / rowHeight);
const visibleEnd = Math.ceil((scrollTop + containerHeight) / rowHeight);
const visibleData = data.slice(visibleStart, visibleEnd);

return (
    <div 
      style={{ height: containerHeightoverflow: 'auto' }}
      onScroll={e =>
 setScrollTop(e.target.scrollTop)}
    >
      <div style={{ height: data.length * rowHeight }}>
        <div style={{ transform: `translateY(${visibleStart * rowHeight}px)` }}>
          {visibleData.map(row => <TableRow key={row.id} data={row} />)}
        </div>
      </div>
    </div>

  );
}

代码挑不出毛病。但问题在于:为什么要一次性加载10000条数据?后端API明明支持分页,为什么不用?

虚拟滚动解决的是"如何高效渲染大量DOM"的问题。但真正的问题是"为什么要在前端渲染这么多数据"。这就像你家着火了,你选择买个更好的灭火器,而不是找出起火原因。

真正的Code Review应该质疑解决方案本身,而不是解决方案的实现质量。

这需要跳出代码看问题:

  • 理解业务背景和技术架构
  • 思考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案
  • 判断这个PR是在解决症状还是病根

这种思维方式,才是高级开发者和普通开发者的分水岭。

第二个颠覆认知:懂得什么不重要,比懂得什么重要更重要

注意力是有限资源,别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地方

我有个controversial的观点:大部分代码细节根本不重要。

  • 变量叫userData还是user? 无所谓
  • if-else还是三元运算符? 无所谓
  • 10个元素用.map()还是for循环? 也无所谓

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跳起来:"代码质量很重要!细节决定成败!"

我没说代码质量不重要。我是说:注意力是稀缺资源,应该花在刀刃上。

这里有个建筑学的概念很有启发——承重墙和非承重墙。承重墙支撑整个结构,拆了房子就塌;非承重墙只是分隔空间,改了无伤大雅。

代码也一样。有些决策是"承重"的:

  • 影响性能的算法选择
  • 关系到安全的权限设计
  • 决定可维护性的架构方案

这些值得死磕。但更多的是"非承重"的偏好:

// 这三种写法值得你留10条评论吗?

// 写法1
const isValid = data.name && data.email;

// 写法2  
const isValid = Boolean(data.name && data.email);

// 写法3
const hasName = !!data.name;
const hasEmail = !!data.email;
const isValid = hasName && hasEmail;

写法3可读性可能好一点点。但值得让作者改代码、推新commit、延迟功能上线吗?

高级开发者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。 不是因为妥协代码质量,而是因为他们清楚: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消耗团队精力,就没时间关注真正重要的事了。

第三个核心技能:预见什么会炸

线上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,如果你知道该看哪里

经历过几次生产事故后,你就会形成一种直觉——知道哪些代码模式容易出问题。

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错误处理。 不是"有没有try-catch",而是"出错了会怎样"?

async function getUserProfile(userId{
  const response = await fetch(`/api/users/${userId}`);
  const data = await response.json();
  return data;
}

这代码开发环境跑得好好的。但上线后:

  • API返回500怎么办?
  • 响应是HTML错误页而不是JSON怎么办?
  • 网络超时了怎么办?
  • 用户看到的是什么?白屏?报错?还是无限loading?

初级Review可能会说:"加个try-catch吧"。

高级Review会问:"用户体验应该是什么?显示错误提示?重试?用缓存数据?哪种失败模式对用户最友好?"

这才是关键差异——不是检查代码在理想情况下能不能跑,而是思考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用户会遇到什么

所有系统都会失败。API会挂,网络会断,数据库会超时,第三方服务会返回垃圾数据,用户会做你意想不到的操作。真正的代码审查,是在代码进入生产前,就预见到这些失败场景。

第四个维度:关注PR里没有的东西

最隐蔽的bug往往藏在"没写的代码"里

优秀的Code Review不只看写了什么,更要问:没写什么?

function useUserData(userId{
  const [data, setData] = useState(null);
  
  useEffect(() => {
    fetchUser(userId).then(setData);
  }, [userId]);
  
  return data;
}

这代码看起来没问题。但高级开发者会问:

"如果userId变化了,但上一个请求还没返回呢?组件会先设置旧数据,再被新数据覆盖吗?"

这就是经典的race condition。用户快速切换tab,页面显示错乱,没人知道为什么。

修复其实很简单,但前提是你要想到去找这个问题:

function useUserData(userId{
const [data, setData] = useState(null);

  useEffect(() => {
    let cancelled = false;
    
    fetchUser(userId).then(user => {
      if (!cancelled) setData(user);
    });
    
    return() => { cancelled = true };
  }, [userId]);

return data;
}

这类问题需要你在脑子里"运行"代码:

  • 组件卸载时会发生什么?
  • 函数同时执行多次会怎样?
  • 异步操作完成前用户跳转了呢?

线性阅读代码是不够的,你需要在多个维度上模拟执行。 这是经验积累的结果,也是高级开发者最值钱的技能之一。

第五个判断标准:知道什么时候该Block

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阻止合并

这可能是Code Review里最微妙的技能:判断什么问题必须现在解决,什么可以后续优化。

必须Block的:

  • ✋ 会导致数据丢失的问题
  • ✋ 有安全风险的代码
  • ✋ 影响用户体验的性能问题
  • ✋ 会造成内存泄漏的逻辑
  • ✋ 有race condition的并发处理
  • ✋ 未来难以修改的架构决策

可以放行的:

  • ✅ 可读性改进
  • ✅ 不常执行路径的小性能问题
  • ✅ 非核心功能的边界测试
  • ✅ 代码风格偏好

对比这两段代码:

// 这个必须Block - 会留下一堆脏数据
asyncfunction deleteUser(userId{
await db.users.delete(userId);
// 等等,用户的帖子、评论、关系怎么办?
// 删不干净会导致数据一致性问题
}

// 这个可以放行 - 只是风格问题
function getUserDisplayName(user{
return user.firstName + ' ' + user.lastName;
// 可以用模板字符串,但这样也能用
}

第一个会在生产环境造成数据混乱,第二个只是写法偏好。

判断标准很简单:这会导致生产事故吗?会让代码库显著难维护吗? 如果答案是否,建议改进但别阻止合并。

第六个沟通技巧:解释"为什么",而不只是"怎么做"

好的Review是在教育,而不只是审查

对比这两条Review评论:

弱评论: "这里应该用useMemo"

强评论: "这个计算每次渲染都会跑,处理1000+项目。用useMemo包裹,依赖项设为[items],可以避免其他状态变化时重复计算。我本地profiling显示渲染时间从80ms降到5ms。"

差异在哪?

第二条评论不只说了做什么,还解释了:

  • 问题是什么: 每次渲染都重复计算
  • 为什么重要: 处理大量数据,影响性能
  • 怎么解决: 用useMemo缓存结果
  • 效果如何: 实际性能提升数据


当你解释"为什么"时,你不是在给指令,而是在传授思维方式。 开发者学到的不是规则,而是原则。下次遇到类似场景,他们就能自己判断该怎么做。

这在反对某种方案时尤其重要:

❌ "这个方法不对"
✅ "这个方法在下个sprint加入多用户功能时会出问题,因为它假设只有一个活跃用户。我们需要重构成支持多用户的结构,现在改比上线后改容易得多。"

第二种方式提供了上下文,让开发者理解更大的图景。这样的反馈引导理解,而不只是强制服从。

第七个长远视角:为未来的维护者写代码

今天写的代码,明天就会变成别人的噩梦

代码的生命周期远比你想象的长。今天你花2小时写的功能,可能半年后需要改动。那时候:

  • 你可能已经忘了细节
  • 可能是新同事在改
  • 可能是凌晨3点线上出bug你在查

高级开发者审查代码时,想的是:"这段代码能不能脱离作者独立存在?"

// 缺少上下文 - 半年后没人知道0.88是什么
function calculatePrice(item{
  return item.basePrice * 0.88;
}

// 有清晰上下文 - 未来维护者能理解
function calculatePrice(item{
  // 扣除12%平台手续费 (0.88 = 1 - 0.12)
  // 详见定价文档: https://docs.company.com/pricing
  return item.basePrice * 0.88;
}

魔法数字0.88让人一头雾水。注释解释了它的含义和出处,未来的开发者不用到处找文档或问人。

同样重要的是识别"技术上正确但让人困惑"的代码:

// 能跑,但看着累
const isValid = !!data && !!data.name && data.name.length > 0;

// 同样逻辑,意图清晰
const hasValidName = data?.name && data.name.length > 0;

第二种写法更容易理解。有人快速浏览代码时,不用解析布尔逻辑就能明白在检查什么。

可维护性不是奢侈品,而是必需品。 每次Review都是在为未来投资,减少技术债务,让代码库保持健康。

第八个判断力:知道什么时候该当面聊

有些问题靠评论解决不了

当一个PR方向根本就错了,你写再多评论也没用:

  • 架构选择有根本问题
  • 对需求理解有偏差
  • 技术方案从起点就跑偏

这时候别写长篇大论的评论,直接拉个会聊。

"嘿,我觉得咱们应该聊一下这个PR。我对整体方案有些担忧,实时讨论会比来回留言快。"

当面讨论的好处:

  • 作者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
  • 审查者不用打字打到手抽筋
  • 双方能快速达成共识
  • 可以即时澄清误解

Code Review评论适合处理具体的、局部的修改建议。对于需要重新思考整体方案的情况,它就是错误的沟通方式。

知道什么时候切换沟通渠道,这是高级开发者的关键软技能。

第九个平衡术:信任与教导之间的微妙关系

Code Review最难的不是技术,是人

做Code Review最难的部分不是技术判断,而是社交平衡

你需要:

  • 信任作者经过了思考,有他们的理由
  • 怀疑他们可能没看到某些坑
  • 教导他们不知道的模式和风险
  • 尊重他们的决策,即使和你的不同

这种平衡很难把握。太严格会打击积极性,太宽松会放过问题。

一个技巧是从好奇开始,而不是纠正:

❌ "你应该用方案Y而不是X"
✅ "我好奇为什么选择方案X而不是Y? 我之前遇到过Y在这种场景下更合适的情况"

第二种说法:

  • 假设作者有理由(也许他们试过Y不行)
  • 表达了你的经验,但不强加观点
  • 开启了对话而不是命令
  • 也给你机会学习(也许他们知道你不知道的事)

同时,该教的时候别藏着掖着。初级开发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。你发现的模式和坑,如果不解释清楚,他们下次还会犯。

这种社交技能——在信任、教导和共情之间找平衡——才是区分高级审查者和一般审查者的关键。

最后的底线:完美不是目标,出货才是

Code Review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让代码尽快上线

每条评论都有成本:

  • 作者要花时间修改
  • 功能上线被延迟
  • 可能产生团队摩擦

所以问题不是"什么地方可以更好?"——因为代码永远可以更好。

真正的问题是:"什么必须在上线前改变?"

这个列表要短得多:

  • ✋ 会造成生产事故的问题
  • ✋ 会让代码库难以维护的决策
  • ✋ 有明显安全隐患的实现

其他的:

  • ✅ 作为下次的改进建议
  • ✅ 写在文档里给未来参考
  • ✅ 作为个人偏好就别提了

最好的Code Review是那些发现了微妙的race condition或架构问题,避免了几周的痛苦的Review。 不是那些纠结变量命名和格式的Review。

知道区别。审查真正重要的东西。

写在最后

如果你读到这里,我希望你能重新思考Code Review的目的。

它不是展示你知道多少规则的舞台,不是刷存在感的机会,更不是追求完美代码的工具。

Code Review的真正价值在于:在代码进入生产前,用经验和判断力筛选出真正重要的问题。

下次做Review时,问问自己:

  • 这个问题会导致生产事故吗?
  • 这个建议会显著提升代码质量吗?
  • 这条评论值得占用团队的时间吗?

如果答案是否,就让它过。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战斗。

因为注意力是有限的,leverage才是无限的。


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均为自动采集而来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相关文章

Redis连环五十二问!看谁顶得住?

Redis连环五十二问!看谁顶得住?

基本 1.说说什么是Redis? Redis是一种基于键...

用 PHP 处理 10 亿行数据!

用 PHP 处理 10 亿行数据!

今天,我将带大家一起走进“挑衅十亿行“数据的世界。当然,这个事情是依据GitHub上的一个“十亿行挑衅”(1brc)运动而来,现在正在进行,如果你没有听说过,可查看Gunnar Morlings 的 1brc 存储库。https://github.com/gunnarmorling/1brc我之所以...

2024 年的最佳 PHP 框架

2024 年的最佳 PHP 框架

在本文中,我们将预测在 2024 年持续风行的最佳 PHP 框架。我们首先将看看PHP框架是什么,什么时候该斟酌应用PHP框架,以及应用PHP框架的重要长处都是什么。我还会介绍最合适初学者的 PHP 框架以及用于 Web 开发的最佳框架。什么是PHP框架?     &...

一文读懂多家厂商的大模型训练、推理、部署策略

一文读懂多家厂商的大模型训练、推理、部署策略

4 月 20 日,第 102 期源创会在武汉胜利举行。本期邀请来自武汉人工智能研讨院、华为、MindSpore、京东云、Gitee AI 的人工智能专家,环绕【大模型竞技与性能优化】主题发表演讲。接下来就一起看看本期运动的出色瞬间吧!大合影 get ✅披萨和礼物不能少!接下来进入主题演讲回想环节。可...

请立刻停止编写 Dockerfiles 并使用 docker init

请立刻停止编写 Dockerfiles 并使用 docker init

您是那种认为编写 Dockerfile 和 docker-compose.yml 文件很苦楚的人之一吗?我承认,我就是其中之一。我总是想知道我是否遵守了 Dockerfile、 docker-compose 文件的最佳编写实践,我畏惧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安全破绽。但是现在,我不必再担忧这个问题了,感激...

服务器为什么大多用 Linux 而不是 Windows ?

服务器为什么大多用 Linux 而不是 Windows ?

前几天在知乎看到一个话题很有意思,且很有讨论意义。“服务器为什么大多用 Linux”,除了开源、好用等原因,回答也代表了各种不同人需求和看法,摘取一些分享给大家,也欢迎留言讨论。来自知乎好友“熊大你又骗俺”的回答首先在20年前,windows server+iis+asp+access 的方案,还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