苹果公司定价策略分析,为什么手机越来越贵而电脑越来越便宜?
有消息称,苹果预计将于2026或2027年发布折叠款高端iPhone(可能命名为iPhone Fold或iPhone Ultra),首发价15999元起。有消息称,苹果将用iPhone 17Air来代替Plus系列。有消息称,苹果准备砍去iPhone 18基础款型号。有消息称,苹果正筹备超低价MacBook,预计起售价4300元。是不是快看晕了,一年之内传出这么多新品动向,似乎不太像往常“稳健”的苹果。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频繁的动作呢?01手机:中间塌陷,两头增长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正在形成一个趋势
有消息称,苹果预计将于2026或2027年发布折叠款高端iPhone(可能命名为iPhone Fold或iPhone Ultra),首发价15999元起。
有消息称,苹果将用iPhone 17Air来代替Plus系列。
有消息称,苹果准备砍去iPhone 18基础款型号。
有消息称,苹果正筹备超低价MacBook,预计起售价4300元。
是不是快看晕了,一年之内传出这么多新品动向,似乎不太像往常“稳健”的苹果。
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频繁的动作呢?
01 手机:中间塌陷,两头增长 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正在形成一个趋势:“两头强、中间弱”。 高端机有为追求身份与极致体验的高收入人群设计,比如折叠屏手机;而低端机因价格和实用性受到预算有限群体青睐。哪儿也不是的中端机就日益被边缘化,销量承压。 调研机构IDC预测,202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,600美元(约4300元)以上的高端机型份额将提升至30.9%,同比增长2.1%;而价格低于200美元(约1400元)的低端机型也增长至31.5%,同比提升2.1个百分点;但“200~400美元”的中端市场份额则可能下滑至28.0%,减少4.2个百分点。 说回到高端的折叠屏手机吧,最出名的莫过于三星和华为。 三星多年来快速迭代折叠屏手机,在高端创新上抢占了先机。 而苹果选择更谨慎的跟随策略:等待技术成熟后再推出自家折叠iPhone,以期一举超越现有产品体验(例如消除折痕的屏幕设计)。 在价格方面,三星最新的Galaxy Z Fold7起价约1999美元,而苹果折叠机型传闻定价也是在2000美元起跳——最昂贵的定价意味着苹果有信心以品牌和体验溢价,直接锁定超高端客群。 至于华为,三折叠的设计更像是“电子茅台”,并非为了大规模盈利。 在当前语境下,Mate XT更多是一种在美国制裁下展现科技实力的“象征性”产品。 于是,在手机层面就好理解了。 中间弱,两头强。对应到苹果的产品线,最尴尬的就是Plus。 我根据市场数据,统计了美国市场Q1口径的近几年iPhone各系列的销量占比。 注:Q1的iPhone数据比Q4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,因为Q4有“首发热潮”和“假日季”的干扰;而Q1销量仍然较高,但机型分布已经趋于稳定,所以更具代表性。数据之和不是100%的原因是有部分旧机型在销售。 数据说明,即使新发布的系列通常占总销量的70~80%,但Plus的表现始终不理想。 喜欢大屏的用户可能更倾向于买ProMax;想省钱的就直接买标准款或者旧款了,Plus夹在中间,两头都不讨好。 所以,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苹果决定停掉iPhone 17Plus,用iPhone17 Air接替它了。 虽然定价依然在同一区间,但Air的定位是“极薄、轻巧”,与Plus“只是大屏和长续航”的思路不同。 AxisIntelligence称,分析师预计iPhone 17Air或将在17系列中占15~20%的份额,表现会优于Plus。 紧接着,让我们把目光放在iPhone 18上。 之前就有消息称苹果将推迟发布iPhone 18的基础款,后来又有新闻说,或将考虑直接移除基础款iPhone 18。 这并非没有逻辑。 苹果推出iPhone 16e,本来就是想取代原有的iPhone SE(第3代)作为苹果的低端入口机型,然而其定价($599)相较于SE($479)大幅上涨,又仅比标准版iPhone 16便宜$200。 行业舆论普遍认为iPhone SE销量表现不佳、市场需求有限,苹果推出iPhone 16e本质是想用更现代的设计、增强体验来替代SE,但这一策略在“低价”方面并没有带来优势,甚至可能削弱了部分用户的购买意愿。 SE的低价优势没了,16e也未能达到足够影响力(但优于SE)。 如果未来继续推出iPhone 18e,而同时保留基础款,两者在定价和定位上将重叠。与其互相内耗,不如直接砍掉基础款。 就算是iPhone 18e,苹果也要决定推迟发布,选择首先发布Pro和折叠机的机型。这种策略调整则更多被媒体解读为是营销节奏与利润最大化的策略。 即苹果试图先推动高溢价、高关注度机型(如Pro和折叠机),再在“冷场期”推出中低价款来刺激补充销量、维持曝光与市场兴趣。 这样做也可以降低对品牌高端形象的冲击。 02 电脑:低价的逻辑 电脑领域,苹果的定位不太相同。 传闻中的$599MacBook虽然定价远低于现有MacBook,但苹果将采用成本更低的方案以维持盈利:例如改用A18Pro芯片(与iPhone 16Pro相同),代替成本更高的M系列芯片。 这款MacBook预计也将阉割部分高成本配置(如采用Thunderbolt端口、仅8GB内存等),控制物料成本。 更何况A18Pro体积更小、架构更简单,因此生产成本较低。这意味着即便售价下探,苹果仍可通过自研芯片优势保证合理毛利。 所以,为什么苹果突然要出一款低价的MacBook? 关键背景在于:微软宣布Windows10将在2025年10月14日停止支持。 这意味着在那天之后,Windows10将不会再收到任何安全补丁、功能更新或漏洞修复。 如果系统一旦不再有安全补丁,新的漏洞将无法被修复,用户更容易受到病毒、木马或勒索软件攻击。 同时,新出的硬件、驱动和应用程序可能不再支持Windows10,只会面向Windows11或更新系统做优化。 最后,还有可能涉及到企业合规问题。一些行业要求必须使用有安全支持的操作系统,否则可能被视为不合规。 为什么说这是个重要的消息? Windows10目前依然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桌面操作系统之一。根据StatCounter2025年的数据,Windows10仍占据大约60%的Windows市场份额。 停止更新意味着数亿台电脑需要升级或换机。 一般来说,电脑可以直接系统更新到新版本的Windows系统,但微软要求CPU至少是Intel第八代(2017年底之后),并且必须支持TPM2.0、安全启动等。 这意味着,需要更换电脑的群体也许有几类,但他们都有一个属性——必然不会经常更换电脑: 一,买的高端机型。电脑寿命长,性能过剩,所以不着急换。这类群体显然较少,不在苹果的考虑范畴。 二,买的低价机型。预算有限,不愿意频繁换机。这类用户普遍价格敏感,升级意愿低,正是传闻中苹果“低价MacBook”可能瞄准的市场。 三,企业用户。由于兼容性或IT管理政策,无法短时间内大规模升级,同时换代成本也高。 也就是说,如果在此发力,如果能够抓住这些需求,就可以即刻给苹果带来更多的营收。 分析师郭明錤(Ming-ChiKuo)预测,这款低价机可能贡献500~700万台出货,帮助MacBook出货总量重回2500万台/年的高峰。 2023年MacBook总出货量仅约1800万台,差距就是很明显。如果低价机成功,就相当于恢复了约30~40%的销量缺口。 中端Windows笔电、Chromebook也不是不存在。但至少对于学生党、轻办公用户来说,价格差距不再是阻碍,macOS的生态和iPhone的联动(AirDrop、iMessage、iCloud)将成为强吸引力。 苹果这些动作看似矛盾,一边推高iPhone的天花板,让折叠屏、ProMax继续冲击两万元的超高端市场;一边又下探MacBook的地板,用低定价去撬动原本属于Windows和Chromebook的市场。 但如果结合市场趋势来看,就会发现这是同一逻辑的两面。手机市场正在走向“沙漏型”——高端和低端增长,中端逐渐塌陷;而电脑市场则在Windows10停止支持的换机潮中出现了一个机会窗口,此时切入更有胜算。 于是,苹果在手机端于是就干脆砍掉“中不溜”的Plus与基础款,把资源集中到“极致体验”和“极致性价比”两端;在电脑端则主动突破价格底线,用一款低价机把价格敏感的学生、轻办公用户和一部分企业市场拉进自家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