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永浩VS贾国龙:预制菜纷争背后的行业真相
在餐饮行业不断变迁的今天,一场由名人引发的风波正搅动着预制菜这潭“湖水”。罗永浩与贾国龙关于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的争论,不仅让两位商业人物登上热搜,更将预制菜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下,究竟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与真相呢?
罗永浩吐槽,贾国龙强硬回应
9月10日,一向口无遮拦的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。他称下飞机和同事去吃西贝,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,价格还贵,感觉“实在是太恶心了”,甚至希望国家推动立法,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。其实,这不是罗永浩首次对预制菜开炮,去年11月他就表达过餐厅卖预制菜不注明是欺骗的观点。
9月11日下午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,称西贝门店所有菜品都不是预制菜,还将起诉罗永浩,并且表明“不会对骂”,选择诉诸法律。
罗永浩则在微博回应网友,表示不怕,如果西贝靠文字游戏打赢官司,过程中真相也会泄露,公道自在人心。
贾国龙还详细解释预制菜标准,强调西贝菜品和预制菜不同,并透露9月12日起西贝全国370多家门店将开放后厨,公开“罗永浩菜单”。
对此,罗永浩晚间再次回应,质疑西贝能把现做菜做得像重新加热的味道是“高科技” 。
西贝预制菜探索之路
西贝餐饮集团历史悠久,1988年成立,从内蒙古的一家“黄土坡风味小吃店”,到1999年改名为“西贝莜面村”定位西北菜,如今全国近400家门店覆盖62个城市。不过,西贝因菜品价格较高常被消费者诟病。
事实上,西贝也曾涉足预制菜领域。2019年9月推出首款预制菜产品“贾国龙功夫菜羊蝎子” ,12月上线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品牌,主打家庭消费场景。但西贝的预制菜之路并不顺遂,2022年媒体报道显示,其旗舰店销量最高的产品月均销量也仅100多份,多数功夫菜产品月销量未突破100份。
贾国龙也曾表示不想成为预制菜公司,而是想提高菜品标准化水平,2024年西贝功夫菜聚焦杂粮主食赛道。
今年3月,六部门联合发文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,这对餐饮行业预制菜规范提出了新要求。
“现炒”与“预制”界限模糊
随着餐饮连锁化发展,预制菜在餐饮行业应用越发广泛。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,加热或熟制后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
此前,老乡鸡、绿茶餐厅等餐饮品牌也曾因预制菜问题引发争议。 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曾公开回应称老乡鸡坚持现炒,央厨只是切配净菜,门店再现炒。然而,目前预制菜行业内对于其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。消费者认为不在门店现做的算预制菜,而餐饮商家则觉得只有中央厨房完全加工好、门店只需加热出餐的才是预制菜。
业内人士分析,界限模糊一方面是预制菜加工方式多样,另一方面部分商家为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采用预制工艺,宣传却强调“现做”,导致消费者认知偏差。
消费者对预制菜态度也有分歧,有人觉得方便快捷,有人则担心口感、新鲜度和食品安全问题。
餐饮行业专家指出,预制菜本身没错,是行业发展产物,但商家应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。
这场罗永浩与贾国龙的纷争,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预制菜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。无论是商家的菜品定位,还是行业标准的缺失,亦或是消费者的态度,都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探讨与规范。希望在未来,预制菜行业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,让消费者吃得明白、吃得放心。
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均为自动采集而来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